糖果制品检测的重要性
糖果作为大众喜爱的休闲食品,广泛存在于儿童零食、节日礼品及日常消费场景中。其生产原料的多样性(如糖类、乳制品、果胶、色素、香精等)及加工工艺的复杂性,使得糖果制品的安全性和品质控制面临诸多挑战。近年来,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提升以及国内外法规的日益严格,糖果制品的检测需求显著增加。通过科学、系统的检测项目,不仅能确保产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,还能帮助企业提升品牌信誉、规避市场风险,同时保护消费者健康,尤其是对儿童、过敏人群等特殊群体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。
糖果制品核心检测项目
1. 感官指标检测
包括外观、色泽、气味、口感等基础评价,通过专业感官分析确保产品无杂质、异味或异常质构。例如硬糖需检测透明度与脆度,软糖需评估弹性和咀嚼性,巧克力类产品则需关注表面光泽与融化特性。
2. 理化指标检测
涵盖水分含量、还原糖、总糖、酸价、过氧化值等关键参数。水分过高可能导致微生物滋生,而还原糖比例直接影响糖果的结晶状态和贮存稳定性。对于含油脂的糖果(如巧克力),酸价和过氧化值可反映油脂氧化程度。
3. 微生物检测
重点检测菌落总数、大肠菌群、致病菌(沙门氏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)及霉菌。特别是水分活度较高的软糖或含乳制品糖果,需严格控制微生物污染风险。
4. 食品添加剂检测
针对防腐剂(山梨酸钾、苯甲酸)、甜味剂(糖精钠、阿斯巴甜)、色素(柠檬黄、胭脂红)、香精等开展定量分析,确保符合GB 2760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的限量要求。
5. 重金属及污染物检测
检测铅、砷、镉、汞等重金属残留,以及可能来自原料或加工设备的塑化剂(DEHP、DBP等)。坚果类夹心糖果还需监测黄曲霉毒素B1等生物毒素。
6. 过敏原检测
对含有花生、牛奶、鸡蛋、麸质等常见致敏成分的产品进行标识验证,通过ELISA或PCR技术实现精准检测,避免交叉污染导致的过敏风险。
7. 包装材料安全性检测
评估包装材料的溶剂残留(如苯类化合物)、迁移物(邻苯二甲酸酯)及密封性能,确保在贮存运输过程中不会对糖果造成二次污染。
检测标准与技术创新
我国主要依据GB 17399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糖果》、GB 9678.1《糖果卫生标准》等规范开展检测,同时需参考进口国法规(如欧盟EU No 1169/2011)。近年来,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、高通量测序技术、纳米传感器等新方法的应用,显著提升了检测效率和精准度。
行业发展趋势
随着功能性糖果(益生菌、维生素强化产品)的兴起,检测范围正向活性成分分析、功效验证等方向延伸。区块链溯源技术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(LIMS)的结合,则为糖果质量全程监管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