釉下(中)彩日用瓷器检测的重要性与技术要求
釉下彩和釉中彩作为传统陶瓷工艺的典型代表,凭借其色彩稳定、耐磨损、安全环保等特点,广泛应用于餐具、茶具等日用瓷领域。釉下彩指在陶瓷坯体表面施釉后,于釉层下方进行彩绘并高温烧制的工艺;釉中彩则是在釉层中间进行装饰,通过二次烧成实现色彩与釉料的融合。由于这两种工艺直接涉及与食物接触的安全性,其检测项目需严格遵循国家标准(如GB 4806.4-2016),重点关注重金属溶出、物理性能及装饰效果三大核心指标。
关键检测项目及方法
1. 重金属溶出量检测
通过模拟日常使用环境,采用4%乙酸溶液在(22±2)℃条件下浸泡24小时,使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(Pb)、镉(Cd)的溶出量。铅含量需≤0.5mg/L,镉含量需≤0.25mg/L,符合GB 4806.4-2016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陶瓷制品》要求。
2. 物理性能测试
• 抗热震性:将样品置于(180±5)℃烘箱中保温30分钟,迅速投入(20±5)℃水中,观察是否出现裂纹
• 吸水率:按照GB/T 3298标准检测,釉面吸水率应≤0.5%
• 机械强度:通过三点弯曲法测试坯体抗弯强度(≥35MPa),并采用落球冲击试验评估釉面硬度
3. 装饰质量评估
• 色差分析:使用分光光度计检测烧成后色差值(ΔE≤2.0NBS)
• 釉面完整性:50倍放大镜下观察无针孔、气泡、缺釉等缺陷
• 图案附着力:按GB/T 3810.13标准进行胶带剥离试验,彩绘区域脱落量≤5%
质量控制与认证体系
生产企业需建立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质控:
1. 坯釉料重金属筛查(XRF快速检测)
2. 烧成工艺监控(温度曲线偏差≤15℃)
3. 批次抽样检测(按GB/T 2828.1执行AQL抽样方案)
通过ISO 6486、FDA标准等国际认证的制品,还需额外检测钴(Co)、镍(Ni)等迁移元素,确保符合出口国法规要求。
行业发展趋势与技术创新
随着检测技术进步,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(EDXRF)已实现重金属的在线快速筛查,微波消解-ICP-MS法将检测灵敏度提升至ppb级。三维表面轮廓仪可量化分析釉面平整度(Ra≤0.8μm),而热机械分析仪(TMA)能精准测定坯釉适应性,推动釉下(中)彩瓷器向更高安全性与艺术性发展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