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挖孔桩有害气体浓度检测的重要性
人工挖孔桩施工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深基础施工工艺,但其作业环境通常处于密闭或半密闭的地下空间,容易聚集大量有害气体。这些气体可能来源于地层中的有机物分解、化工污染残留或施工机械排放,常见如一氧化碳(CO)、硫化氢(H₂S)、甲烷(CH₄)等。由于施工人员长期处于有限空间内,一旦有害气体浓度超标,轻则导致头晕、恶心等急性中毒症状,重则引发窒息、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。因此,有害气体浓度检测是人工挖孔桩施工安全管理的核心环节,需贯穿于开挖前、施工中和日常监测的全过程。
主要检测项目及内容
人工挖孔桩有害气体检测需覆盖以下关键指标:
1. 一氧化碳(CO):主要来源于内燃机设备尾气或地层有机物分解,浓度超过50ppm即需启动通风措施,长期暴露在30ppm以上环境中可能导致慢性中毒。
2. 硫化氢(H₂S):具有臭鸡蛋气味的剧毒气体,安全阈值仅为10ppm。特殊地质层(如含硫地层)需增加检测频次,浓度超过20ppm需立即疏散人员。
3. 甲烷(CH₄):主要存在于沼气富集区域,爆炸下限(LEL)为5%。当检测值达到2%LEL时应启动预警,超过5%LEL必须停工处理。
4. 氧气(O₂)浓度:正常范围应保持在19.5%-23.5%,低于19.5%可能导致缺氧症,高于23.5%则存在爆燃风险。
5. 二氧化碳(CO₂):地层微生物活动的产物,作业环境中浓度不得超过5000ppm(0.5%)。
检测技术规范与实施流程
根据《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》(GB50202),检测工作须遵循以下要求:
• 使用经计量认证的四合一气体检测仪,每日开工前进行仪器校准
• 检测点应覆盖桩孔底部、中部及孔口区域,深度超过10m时每2m设一个监测层
• 连续作业时每2小时记录一次数据,异常情况加密至每15分钟监测
• 建立实时报警系统,当任一指标达到阈值的80%时触发声光报警
安全防护与应急措施
在检测过程中发现气体超标时,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:
1. 强制通风:采用大功率轴流风机进行空气置换,通风量应达到井道容积的10倍以上
2. 人员撤离:通过应急逃生梯有序疏散作业人员,禁止使用电动升降设备
3. 二次检测:通风处理后需使用长杆采样器对孔底气体进行复测,确认安全后方可复工
4. 溯源分析:对超标气体进行成分溯源,必要时进行地质雷达扫描排查隐患
通过科学的检测体系和规范的作业流程,可有效预防人工挖孔桩施工中的气体中毒事故,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,同时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符合设计要求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