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物中毒与食源性疾病检测的核心项目
食物中毒与食源性疾病是由受污染的食品或饮用水引发的健康问题,其症状可能包括呕吐、腹泻、发热甚至器官损伤。为快速锁定病原体并制定有效治疗方案,医学检测在诊断过程中至关重要。现代实验室通过多学科技术手段,能够精准识别致病微生物、毒素或化学污染物,从而为临床干预和公共卫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。
1. 微生物培养与鉴定
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,实验室常规开展粪便、呕吐物及可疑食物的细菌培养。重点检测沙门氏菌、志贺氏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副溶血性弧菌等常见致病菌。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孵育后,结合生化反应试验和质谱技术(如MALDI-TOF)进行菌种鉴定,同时开展药敏试验指导抗生素使用。
2. 毒素检测技术
针对毒素型食源性疾病(如肉毒杆菌毒素、葡萄球菌肠毒素),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快速筛查毒素抗原。对于贝类中毒等海洋生物毒素,应用液相色谱-质谱联用技术(LC-MS/MS)可同时检测多种脂溶性毒素(如雪卡毒素、麻痹性贝毒)。
3. 分子生物学检测
PCR(聚合酶链式反应)技术可特异性扩增诺如病毒、轮状病毒等食源性病毒的核酸片段,显著缩短检测周期。全基因组测序(WGS)则用于溯源分析,追踪沙门氏菌、李斯特菌等暴发疫情的传播链条。
4. 免疫学与血清学检测
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(如抗弯曲杆菌IgM/IgG),可辅助诊断近期感染。免疫层析试纸条法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霍乱弧菌、大肠杆菌O157:H7等病原体抗原。
5. 理化指标分析
针对化学性中毒(如农药残留、重金属污染),实验室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(AAS)、气相色谱法(GC)等检测食品中的砷、汞、有机磷化合物等有害物质。同时检测食品pH值、亚硝酸盐含量等指标,评估加工食品的安全性。
预防与监测体系
完善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(如我国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)通过实时报告病例数据,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,可实现早期预警。公众应注重食品冷藏保存(4℃以下)、彻底加热(中心温度≥75℃)、避免生熟交叉污染等防控措施,从源头降低疾病风险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