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疗器械(注射用水)检测项目解析
注射用水(Water for Injection, WFI)是医疗器械生产和药品配制中的关键原料,其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安全性。根据《中国药典》《美国药典(USP)》及《欧洲药典(EP)》的要求,注射用水需满足严格的无菌、无热原及化学纯度标准。检测项目覆盖物理化学指标、微生物限度和内毒素等关键参数,确保其适用于高风险医疗器械(如注射器、输液器具)的清洗、灭菌及溶液配制。
核心检测项目与标准
1. 化学指标检测
• pH值:采用电极法检测,应符合药典规定的5.0-7.0范围;
• 电导率:在线或离线测量(25℃时≤1.3 μS/cm),需排除CO₂干扰;
• 总有机碳(TOC):氧化法检测(≤500 ppb),反映有机物污染风险;
• 硝酸盐与亚硝酸盐:比色法或离子色谱法(≤0.2 ppm);
• 重金属: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铅、镉等(≤0.1 ppm);
• 不挥发物:蒸发残渣法(≤1 mg/100mL);
• 微生物内毒素:鲎试剂法(<0.25 EU/mL)。
2. 微生物指标检测
• 微生物限度:薄膜过滤法培养(需氧菌总数<10 CFU/100mL);
• 细菌内毒素:动态显色法定量检测;
• 无菌检查:直接接种法验证无菌性(仅限终灭菌产品用水)。
质量控制与实施要点
• 取样代表性:需覆盖制备系统出口、储罐及使用点,避免管道死角污染;
• 过程监控:电导率/TOC在线监测系统需每日校准;
• 趋势分析:建立微生物数据统计模型,预警潜在风险;
• 系统验证:纯化水系统需通过DQ/IQ/OQ/PQ四阶段认证,确保持续合规。
通过上述检测体系,可有效保障注射用水符合GMP及ISO 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要求,降低由水质问题引发的产品召回风险。企业需结合生产工艺特点,制定动态检测方案并定期开展方法学验证,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