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检测的重要性
随着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,储油库作为石油产品的存储与转运枢纽,其大气污染物排放问题日益受到关注。储油库在油品装卸、存储及设备运行过程中,可能释放挥发性有机物(VOCs)、硫化氢(H₂S)、苯系物等有害气体,不仅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,还可能影响工作人员及居民健康。因此,规范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检测流程,精准识别污染源并采取治理措施,成为环境监管部门和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。
主要检测项目与技术手段
1. 挥发性有机物(VOCs)检测
VOCs是储油库大气污染的核心污染物,主要来源于油品蒸发、管道泄漏及装卸过程。检测时需采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(FID)或光离子化检测器(PID),重点关注苯、甲苯、二甲苯等有毒成分。根据《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 20950-2020),需对呼吸阀、装卸口等关键点位进行定期采样分析。
2. 硫化氢(H₂S)与恶臭物质监测
含硫油品存储时可能释放H₂S气体,其浓度超标会引发急性中毒风险。检测需使用电化学传感器或紫外吸收法,结合《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 14554-1993)限值进行评价。同时对硫醇、硫醚等恶臭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,确保厂界臭气浓度符合要求。
3. 油气回收系统效率评估
油气回收装置是减少VOCs排放的关键设施,需通过密闭性检测和回收效率测试验证其运行效果。使用气相色谱仪(GC)对比处理前后油气浓度,计算回收率是否达到95%以上技术指标。若检测发现泄漏或效率下降,需立即启动维修程序。
4. 无组织排放监测
针对储罐呼吸损耗、法兰密封失效等无组织排放源,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或便携式气体检测仪进行动态巡查。根据《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》(HJ/T 55-2000)设置监测点,重点关注浮顶罐边缘密封、阀门组件的泄漏风险。
检测标准与实施要点
我国对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检测已形成完整标准体系,包括《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》(HJ/T 397-2007)和《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 31571-2015)。检测过程中需注意以下要点:
- 选择符合CMA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,确保数据权威性;
- 结合气象条件(风速、温度)调整检测时间,避免数据失真;
- 对检测异常区域进行复测,并建立污染源排查清单;
- 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污染物排放的实时监控与预警。
污染防控与治理建议
基于检测结果,企业需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:更新浮顶罐二次密封装置、安装油气冷凝回收系统、推广低泄漏阀门等。同时,建议每季度开展LDAR(泄漏检测与修复)工作,结合大数据分析优化设备维护周期,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源头管控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