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,尾气污染已成为大气环境治理的重要课题。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,机动车排放对PM2.5的贡献率在城市区域达到20%-40%,其中柴油货车污染物排放量占机动车总排放量的60%以上。为有效控制移动污染源,我国建立了覆盖新车准入、在用车辆年检、道路抽检的全链条排放监管体系,而机动车污染排放物检测正是这一体系中最关键的技术支撑。
一、常规尾气检测核心项目
现行国家标准GB 18285-2018规定的检测项目包括:一氧化碳(CO)检测,用于评估燃料燃烧效率;碳氢化合物(HC)检测,反映未完全燃烧的燃油残留;氮氧化物(NOx)检测,与臭氧生成密切相关的二次污染物;颗粒物(PM)检测,重点针对柴油车黑烟排放。轻型汽油车采用双怠速法检测时,高怠速工况下CO限值为0.3%,HC限值为100ppm。
二、新增智能检测技术应用
自2020年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后,新增OBD(车载诊断系统)实时监测,可对催化转化器效率、氧传感器工况等18个关键参数进行动态诊断。遥感监测装置在全国主要道路铺开,通过光谱分析技术实现0.8秒内完成行驶中车辆尾气成分检测,日均检测能力达5000辆次。
三、柴油车专项检测体系
针对柴油车建立LUGDOWN加载减速法检测流程,采用底盘测功机模拟道路载荷,重点检测最大轮边功率时的烟度值。配备不透光烟度计测量光吸收系数,国标限定值从0.5m-1到1.2m-1分阶段加严。同步实施尿素浓度检测,确保SCR系统正常运作,氮氧化物转化效率需达到70%以上。
四、检测设备与技术革新
现代化检测线配备五气分析仪(CO、HC、CO2、O2、NOx)、颗粒物计数器、车载能源监测终端等设备。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检测数据实时上传至生态环境监管平台,检测过程视频监控留存,确保数据可追溯。部分地区试点使用燃料电池检测技术,可精确识别三元催化器失效等隐蔽故障。
五、环保政策与监管要求
根据《大气污染防治法》规定,检测不合格车辆需限期维修并复检,逾期未通过的将注销环保标志。全国已建成3800余家联网监管的机动车检测机构,检测数据实时对接全国机动车环境监管平台。2023年起推行电子环保标贴,实现检测结果与交通管理系统的数据互通。
通过建立科学完备的机动车污染排放物检测体系,我国已实现年检测量超过2亿辆次,推动淘汰高排放车辆300余万辆。随着新能源车辆占比提升和检测技术智能化发展,移动源污染治理正在从末端检测向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,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坚实保障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