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品加工用盐是食品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料,广泛应用于调味、防腐、腌制等多种工艺中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终产品的安全性、口感和保质期。近年来,随着食品安全法规的日益严格和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,对食品加工用盐的检测要求也在不断提高。检测项目不仅覆盖盐的理化指标,还需关注污染物、微生物及添加剂等潜在风险,以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(如GB 2721-2015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盐》)及行业规范。
一、氯化钠含量检测
氯化钠是盐的核心成分,其含量直接影响盐的纯度与加工性能。检测通常采用硝酸银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,要求食品加工用盐的氯化钠含量不低于97%(以干基计)。低纯度盐可能含有过多杂质,影响食品品质或引发化学反应。
二、水分及水不溶物检测
水分含量过高可能导致盐结块或微生物滋生,而水不溶物(如泥沙、杂质)则反映盐的加工工艺水平。检测通过烘干法测定水分,过滤烘干法测定水不溶物,要求水分≤0.5%,水不溶物≤0.1%。
三、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测
铅、砷、汞、镉等重金属可能通过原料或生产环节污染盐。采用原子吸收光谱(AAS)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(ICP-MS)检测,限值需符合GB 2762《食品中污染物限量》要求,如铅≤2.0 mg/kg,砷≤0.5 mg/kg。
四、微生物指标检测
针对菌落总数、大肠菌群、致病菌(如沙门氏菌)进行检测,确保盐在加工与储存中无微生物污染。需满足GB 29921《食品中致病菌限量》规定,例如菌落总数≤5000 CFU/g。
五、食品添加剂检测
若盐中添加抗结剂(如亚铁氰化钾)或碘强化剂(碘酸钾),需测定其用量是否符合标准。抗结剂添加量不得超过10 mg/kg,碘含量范围为20-30 mg/kg(碘盐)。
六、放射性物质检测
针对天然矿产盐可能存在的放射性核素(如镭-226、钍-232),需通过γ能谱仪检测,确保放射性活度低于国家标准限值,规避长期摄入风险。
食品加工企业需定期对用盐进行全项检测,并选择具备CMA/ 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,以确保数据权威性。此外,针对不同加工用途(如腌制、发酵),还可增加特定指标的检测,例如亚硝酸盐残留量(若用于肉制品加工)等,全面保障食品安全与合规性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