饮用天然矿泉水检测的重要性
天然矿泉水因其独特的矿物质成分和天然属性,成为消费者日常饮水的重要选择。然而,水源地的地质条件、开采工艺及储存运输环节均可能影响水质安全。为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并保障消费者健康,对饮用天然矿泉水进行系统性检测至关重要。我国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》(GB 8537-2018)明确规定了从微生物指标到理化特性的检测范围,覆盖生产、加工到流通的全链条质量监控。
核心检测项目分类
微生物指标检测
微生物污染是影响矿泉水安全的首要风险,主要检测项目包括:
- 大肠菌群:反映水体受粪便污染的可能性;
- 铜绿假单胞菌:常见于水环境的条件致病菌;
- 产气荚膜梭菌:指示深层地下水污染情况。
检测需采用膜过滤法培养,确保菌落总数符合≤50 CFU/mL的标准限值。
理化特性分析
理化指标检测涵盖以下关键项目:
1. 特征性指标:锂、锶、锌等界限指标需达到标准含量(如锶≥0.20mg/L);
2. 污染物限量:砷、镉、铅等重金属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;
3. 感官指标:包括色度(≤15度)、浑浊度(≤5 NTU)及气味等级判定。
放射性物质筛查
针对可能存在的地质放射性污染,需检测总α放射性(≤0.5 Bq/L)和总β放射性(≤1.0 Bq/L),采用低本底αβ测量仪进行精密测定。
包装与标签验证
依据GB 7718要求,需核查:
- 水源地保护范围的地理坐标;
- 溶解性总固体(TDS)含量范围标注;
- 是否明示「婴儿用水」等违规声称。
检测流程与质量管理
正规检测机构需通过CMA认证,采用在线质谱(ICP-MS)、高效液相色谱(HPLC)等齐全设备。采样环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,运输过程保持4℃恒温,确保样本在24小时内完成初始检测。
通过覆盖微生物、理化、放射性等47项指标的全面检测,能够有效保障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天然属性和饮用安全。建议生产企业建立从水源监控到成品检验的全流程质控体系,消费者选购时认准检测报告编号及SC生产许可标识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