隧道(隧洞)施工监控量测检测工作要点解析
隧道工程作为地下隐蔽工程,其施工过程存在地质条件复杂、作业风险高等特点。现场施工监控量测是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核心技术手段,通过实时采集围岩变形、支护受力等关键数据,能够动态评估隧道结构稳定性,为优化施工方案和采取应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。根据《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》(JTG/T 3660-2020)要求,监控量测工作应贯穿施工全过程,检测项目须覆盖地质与支护观察、周边位移、拱顶下沉等核心指标。
核心检测项目与技术要点
1. 地质及支护状况观测
采用人工巡检与三维激光扫描相结合的方式,每日对开挖面地质构造、岩体破碎程度进行记录,同步监测初期支护裂缝发展情况。重点检测喷射混凝土厚度(使用超声波测厚仪)、钢架间距(激光测距仪)等参数,发现局部变形速率超过2mm/d需启动预警机制。
2. 周边收敛监测
布置收敛测线于拱腰、边墙等关键部位,采用收敛计进行自动化监测,精度需达到0.01mm。监测频率随开挖进度调整:距开挖面1倍洞径范围内每日2次,2倍洞径后改为每日1次。数据异常时(单日变形>3mm或累计>15mm)应立即暂停施工。
3. 拱顶下沉监测
在拱顶轴线每5-10m设置监测点,使用精密水准仪配合铟钢尺进行测量。控制标准为:Ⅳ级围岩区域下沉量≤30mm,Ⅴ级围岩≤50mm。特殊地质段需加密测点至2-3m间距,并采用全站仪进行三维坐标校核。
4. 锚杆轴力检测
选取5%的代表性锚杆安装振弦式测力计,检测预应力损失和荷载变化趋势。Ⅲ类围岩锚杆轴力设计值应≤150kN,实测值超限时需进行补强注浆。数据采集系统需具备温度补偿功能,消除环境因素引起的测量误差。
5. 地表沉降监测
对浅埋隧道(覆盖层厚度<2倍洞径)设置地表沉降观测网,采用电子水准仪进行周期性测量。控制标准按地质条件分级:砂土层沉降量≤30mm,岩层≤15mm。雨季施工时应加密监测至每日3次,防范突水导致的沉降突变。
6. 爆破振动监测
采用三向振动传感器记录爆破冲击波参数,控制质点振速:永久支护区段≤5cm/s,临时支护区≤10cm/s。通过回归分析优化装药参数,确保振动速度符合《爆破安全规程》(GB6722-2014)要求。
施工过程中需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,将各检测项目数据实时上传至BIM模型,实现变形趋势智能分析。当累计位移达预警值的70%时启动黄色预警,达90%时执行红色预警并启动应急预案,构建"监测-分析-决策"的闭环管控体系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