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意义与水质检测重要性
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与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剧,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已成为缓解供需矛盾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。再生水作为城市杂用水,广泛用于绿化灌溉、道路清洗、车辆冲洗、消防及冲厕等非饮用水领域,对水质的安全性提出严格要求。为确保再生水使用过程中不危害人体健康、不影响生态环境,必须建立科学的水质检测体系,通过精准监测与控制污染物指标,保障再生水在应用场景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。
城市杂用水水质核心检测项目
1. 物理性指标检测
包括悬浮物(SS)、色度、浊度、嗅味等指标。悬浮物过高易堵塞喷洒设备,影响用水效率;色度和浊度过高可能引起公众感官不适。检测方法通常采用重量法测定SS,分光光度法分析色度与浊度。
2. 化学性指标检测
重点监测pH值、化学需氧量(COD)、生化需氧量(BOD5)、氨氮、总磷、溶解性总固体(TDS)等。其中COD和BOD5反映有机物污染程度,氨氮超标可能引发水体富营养化。检测需依据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》(GB/T 18920-2020)标准执行。
3. 微生物指标检测
粪大肠菌群、总大肠菌群为必检项目,其超标可能引发病原微生物传播风险。采用滤膜法或酶底物法进行定量分析,确保每升水中粪大肠菌群≤3个的限值要求。
4. 毒理性指标检测
包括重金属(如铅、汞、镉、铬)、氰化物、石油类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。这些物质具有生物累积性,需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(AAS)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(ICP-MS)严格把控浓度限值。
检测流程与技术发展
水质检测需遵循采样→预处理→实验室分析→数据评估的标准化流程。当前快速检测技术(如生物传感器、便携式光谱仪)的普及,显著提升了检测效率。同时,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水质数据的实时监控与预警,为城市杂用水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。
通过系统性水质检测,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不仅能够节约30%-50%的淡水消耗量,还可减少污染物排放,推动循环经济发展。未来,随着检测精度提升和标准体系完善,再生水在城市杂用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可靠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