粮食和粮食制品,包括大米、面粉、杂粮、块根植物、豆类和玉米提取的淀粉等检测
实验室拥有众多大型仪器及各类分析检测设备,研究所长期与各大企业、高校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伙伴关系,始终以科学研究为首任,以客户为中心,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检测能力和水平,致力于成为全国科学材料研发领域服务平台。
立即咨询粮食及粮食制品检测项目概述
粮食作为人类膳食结构的基础,其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国民健康与市场秩序。根据国家标准GB 2715-2016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粮食》要求,针对大米、面粉、杂粮、块根植物、豆类及玉米淀粉等主要粮食制品,需执行涵盖物理、化学、生物三大类别的系统化检测体系。该检测体系不仅关注基本营养成分,更着重于污染物残留、加工过程风险及储存安全性等关键指标,通过现代分析技术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质量可控。
大米核心检测指标
稻米品质检测包含碎米率、垩白度等物理特性分析,重金属(铅、镉、砷)残留量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。针对仓储环节,需检测黄曲霉毒素B1(HPLC-MS/MS法)及脂肪酸值(滴定法),其中脂肪酸值超过30mgKOH/100g即表明陈化现象。加工大米还需检测非法添加剂如石蜡(红外光谱法)和工业色素(液相色谱法)。
面粉品质控制要点
小麦粉检测重点包括面筋含量(洗面法)、灰分(550℃灼烧法)及过氧化苯甲酰残留(气相色谱法)。针对真菌毒素污染,呕吐毒素(DON)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,限量标准为1.0mg/kg。近年来面粉中铝残留(分光光度法)和转基因成分(PCR检测)已成为重点监控项目。
杂粮与块根植物专项检测
杂粮类(高粱、小米等)需检测生物碱含量(紫外分光法)及赭曲霉毒素A(免疫亲和柱净化-HPLC法)。块根作物如马铃薯重点检测龙葵素(LC-MS法)和淀粉糊化特性(快速粘度分析仪)。红薯制品需监控二氧化硫残留(蒸馏滴定法)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丙烯酰胺(GC-MS法)。
豆类制品安全检测
大豆及其制品需完成尿素酶活性检测(pH增值法)及胰蛋白酶抑制剂测定(紫外分光法)。针对储藏过程,重点监测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(GC-ECD法)和腐霉利代谢产物。发酵豆制品需额外检测生物胺含量(HPLC法)及致病菌(沙门氏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)污染情况。
玉米淀粉质量评价体系
玉米深加工产品检测包含淀粉纯度(旋光法)、蛋白质残留(凯氏定氮法)及二氧化硫残留量(碘量法)。提取工艺中需监控正己烷溶剂残留(顶空-GC法),同时检测微生物指标(菌落总数、大肠菌群)。改性淀粉需进行乙酰基含量测定(滴定法)及糊化温度分析(差示扫描量热法)。
现代检测技术应用
当前粮食检测已广泛采用分子印迹技术(MIPs)检测农残,近红外光谱(NIRS)实现成分快速分析,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(ICP-MS)提升重金属检测灵敏度。区块链溯源系统与快速检测设备的结合,使粮食质量监管效率提升40%以上,检测周期从传统7日缩短至8小时内。
通过建立覆盖原料、加工、储运全过程的检测网络,我国粮食制品合格率已连续五年保持98%以上。未来检测技术将向微型化、智能化方向发展,纳米传感器与人工智能算法的融合应用,将实现粮食安全的实时动态监控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