粉煤灰在水泥与混凝土中的应用及检测要求
粉煤灰作为火力发电厂燃煤产生的工业副产品,因其具有火山灰活性、形态效应和微集料效应,已成为现代混凝土中不可或缺的矿物掺合料。根据GB/T 1596-2017《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》标准要求,粉煤灰需经过严格检测合格后方可应用于工程实践中,这对保证混凝土耐久性、施工性能和降低生产成本具有关键作用。
核心检测项目及技术指标
1. 细度检测:通过45μm方孔筛筛余量测定,Ⅰ级灰≤12%,Ⅱ级灰≤30%,直接影响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速率
2. 烧失量测定:反映未燃碳含量,Ⅰ级灰≤5%,Ⅱ级灰≤8%,超标会导致混凝土引气剂失效和耐久性下降
3. 需水量比测试:对比基准水泥的用水量,Ⅰ级灰≤95%,Ⅱ级灰≤105%,影响混凝土工作性和泵送性能
4. 活性指数检测:28天抗压强度比≥70%(Ⅰ级)和≥62%(Ⅱ级),表征火山灰反应能力
5. 化学成分分析:重点检测SiO₂+Al₂O₃+Fe₂O₃总含量(≥70%),SO₃含量(≤3.0%),确保材料化学稳定性
专项检测项目
6. 安定性试验:参照GB/T 1346进行雷氏夹膨胀值测定,控制游离氧化钙等有害成分
7. 含水量检测:≤1.0%的要求保证粉煤灰存储稳定性,防止结块影响使用
8. 放射性检测:内照射指数≤1.0,外照射指数≤1.0,满足GB 6566环保要求
检测注意事项
(1)取样应遵循四分法缩分,每批次不超过200吨;
(2)活性指数试验需使用基准水泥对比;
(3)检测环境需保持温度20±2℃、湿度≥50%;
(4)需定期进行型式检验,包括全部技术指标
通过系统的检测流程控制,可有效发挥粉煤灰的"形态效应-活性效应-微集料效应"三重作用,在降低水泥用量的同时提升混凝土抗渗性、抗硫酸盐侵蚀能力等耐久性指标,推动绿色建材的可持续发展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