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流行性热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检测概述
牛流行性热(Bovine Ephemeral Fever, BEF)是由牛流行性热病毒(BEFV)引起的一种急性、高度接触性传染病,以高热、呼吸困难、关节疼痛和产奶量骤降为主要特征。该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,对养牛业造成显著经济损失。为有效防控疫情,血清学检测技术成为病原诊断和免疫效果评估的核心手段之一。其中,微量血清中和试验(Micro Serum Neutralization Test, MSNT)因其高灵敏性、特异性和操作便捷性,被广泛应用于BEFV抗体的定量检测和免疫监测。
检测项目
牛流行性热微量血清中和试验的核心检测项目包括:
1. 血清中BEFV特异性中和抗体的效价测定;
2. 疫苗接种后免疫效果的动态评估;
3. 疫区牛群抗体水平的大规模筛查;
4. 病毒分离株的交叉中和能力分析。
检测仪器
试验需使用以下关键仪器设备:
- 微量移液器(0.5-10μL、10-100μL、100-1000μL)
- 96孔细胞培养板(平底,无菌)
- 酶标仪(吸光度检测,波长490nm)
- CO₂细胞培养箱(温控37℃±1℃,5% CO₂浓度)
- 倒置显微镜(观察细胞病变效应,CPE)
- 生物安全柜(二级,确保病毒操作安全)
检测方法
试验流程遵循标准病毒中和试验(VNT)步骤:
1. **血清预处理**:待检血清56℃灭活30分钟,消除非特异性干扰;
2. **病毒稀释**:使用含2%胎牛血清的MEM培养基制备100 TCID₅₀的BEFV悬液;
3. **血清-病毒中和**:按梯度稀释血清与等体积病毒液混合,37℃孵育1小时;
4. **接种细胞**:将混合物加入预先铺满BHK-21细胞的96孔板,设阴性/阳性对照;
5. **结果判定**:培养48-72小时后观察CPE,以抑制50%细胞病变的最高血清稀释度作为中和效价。
检测标准
试验需符合以下国际及国内标准:
- OIE《陆生动物诊断试验和疫苗手册》(2023版)第3.1.8章
- GB/T 35901-2018《动物疫病诊断技术规程》
- SN/T 5513-2023《牛流行性热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方法》
- 实验室质量控制要求:中和效价≥1:32判定为阳性,试验重复性CV值≤15%
该方法的检测限可达1:4稀释度,与ELISA法的符合率超过95%,是目前BEF流行病学调查和免疫程序优化的重要技术支撑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