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抗裂砂浆可操作时间的定义
二、检测项目的核心内容
1. 凝结时间测定
- 检测目的:确定砂浆的初凝和终凝时间,评估其硬化速度。
- 检测方法:
- 采用《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、凝结时间、安定性检验方法》(GB/T 1346)中的针入度法或贯入阻力法。
- 记录从搅拌完成到砂浆失去塑性(初凝)和完全硬化(终凝)的时间。
- 判定标准:可操作时间应介于初凝时间的70%~90%,具体以产品技术指标为准。
2. 拉伸粘结强度随时间变化
- 检测目的:验证砂浆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粘结性能稳定性。
- 检测方法:
- 制备标准砂浆试块(如与水泥基材粘结),按《建筑保温砂浆》(GB/T 20473)要求养护。
- 分别在1h、2h、4h等时间点测试拉伸粘结强度,绘制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。
- 判定标准:可操作时间内拉伸粘结强度下降率≤15%为合格。
3. 保水率测试
- 检测目的:评估砂浆在可操作时间内保持水分的能力,水分流失会导致施工性下降。
- 检测方法:
- 按《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》(JGJ/T 70)进行,采用滤纸法或烘干法。
- 测试搅拌完成后不同时间点(如0.5h、1h、2h)的保水率。
- 判定标准:可操作时间内保水率≥90%为合格。
4. 施工性能模拟测试
- 检测目的:模拟实际施工条件(如刮涂、抹灰),观察砂浆的可操作性。
- 检测方法:
- 由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对砂浆进行刮涂试验,记录不同时间点的施工手感、是否结皮、是否易抹平等。
- 使用黏度计测试砂浆黏度随时间的变化。
- 判定标准:无明显结皮、刮涂阻力增加≤20%、无流挂或脱落现象。
5. 流动度/扩展度测试
- 检测目的:评估砂浆的流动性随时间的变化。
- 检测方法:
- 采用流动度圆模(直径100mm),按《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》(GB/T 2419)进行测试。
- 测量搅拌完成后不同时间点的流动度值。
- 判定标准:可操作时间内流动度损失率≤30%。
6. 开放时间(适用性测试)
- 检测目的:模拟砂浆暴露在空气中的性能衰减情况。
- 检测方法:
- 将砂浆摊铺在基材表面,每隔15分钟观察表面是否结皮、是否可二次收光。
- 测试暴露不同时间后砂浆的粘结强度。
- 判定标准:表面无结皮、可正常收光,且粘结强度符合要求。
三、检测步骤与结果判定
- 样品制备:按厂家说明配制砂浆,记录加水量和环境温湿度(标准条件:23±2℃,50±5% RH)。
- 时间节点设定:以搅拌完成时间为起点(T0),每隔15~30分钟进行一次性能测试。
- 数据记录与分析:记录各时间点的性能数据,绘制时间-性能曲线,确定性能显著下降的时间点即为可操作时间终点。
- 综合判定:当某一关键性能指标(如粘结强度、保水率)超出允许范围时,判定可操作时间终止。
四、注意事项
- 环境控制:温湿度对可操作时间影响显著,需在标准实验室条件下进行测试。
- 样品代表性:每次试验需使用同一批次原材料,避免因材料差异导致数据偏差。
- 标准一致性:检测方法需严格参照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,如JC/T 907《墙体用建筑保温砂浆》。
- 施工模拟:建议结合实际施工工具(如抹刀、喷涂设备)进行补充验证。
五、


材料实验室
热门检测
16
20
20
16
16
28
20
19
20
22
17
24
21
20
24
20
26
22
20
27
推荐检测
联系电话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