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介质损耗因数(tanδ)核心参数
- 工频(50/60Hz)下的tanδ值
- 高频(1kHz-1MHz)频谱响应特性
- 电压梯度特性(0.5Un-1.5Un)
- 温度特性(20-90℃区间变化)
- 辅助检测参数
- 绝缘电阻(DC 500V/1000V)
- 体积电阻率与表面电阻率
- 介质击穿场强(工频耐压测试)
- 局部放电起始电压
- 介质恢复特性(湿热处理后的时间序列数据)
- 测试设备配置
- 高压电桥(精度±0.1%)
- 温控湿热试验箱(温度偏差±1℃,湿度±2%RH)
- 局部放电检测系统(灵敏度≤5pC)
- 高精度LCR测试仪(频率范围20Hz-2MHz)
- 湿热处理条件
- 标准条件:温度85±2℃,相对湿度85%±2%
- 处理周期:48/96/168小时可选
- 恢复条件:标准大气条件(25℃/50%RH)下静置24h
- 样品预处理
- 清洁处理:异丙醇超声清洗
- 真空干燥:50℃/10Pa处理8小时
- 电极处理:三电极系统标准化安装
- 测试程序
- 预处理→湿热循环→恢复平衡→参数初测→电压梯度测试→频率扫描→温度特性分析
- 数据采集要求
- 稳态测量:三次重复取平均值
- 动态记录:电压/温度升降过程的连续采样
- 异常捕捉:局部放电脉冲波形记录
- 合格标准
- tanδ绝对值:≤0.5%(35kV及以下设备)
- 增量要求:湿热处理后增幅≤30%
- 电压特性:1.2Un下非线性系数≤0.15
- 频谱稳定性:1kHz-10kHz波动率<10%
- 失效判定
- 介质损耗温度系数αt≥0.1%/℃
- 出现明显放电拐点(局部放电量≥50pC)
- 介质恢复时间超过48小时
- 三次谐波分量超过基波的5%
- 湿热后tanδ突增
- 可能原因:绝缘层吸潮导致界面极化加剧
- 验证方法:红外光谱分析羟基含量
- 电压非线性异常
- 典型表现:0.8Un后损耗角快速上升
- 诊断要点:配合局放图谱分析气隙缺陷
- 恢复特性滞后
- 关注指标:电容增量恢复速率
- 关联参数:介质驰豫时间分布
- 多场耦合检测技术
- 温度-湿度-电场同步加载测试
- 机械应力协同作用下的介质响应
- 智能诊断系统
- 基于机器学习的劣化趋势预测
- 介质参数云图可视化分析
- 新型检测方法
- 太赫兹时域光谱分析
- 介质响应极化/去极化电流法
转成精致网页
上一篇:负载电流变化的瞬态响应检测下一篇:标志清晰度和持久性检测


材料实验室
热门检测
推荐检测
联系电话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