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免疫缺陷病毒(HIV)抗体确证检测:关键检测项目解析
一、HIV抗体检测的临床路径
- 初筛检测:采用高敏感性的方法(如ELISA、化学发光法)检测血液中的HIV抗体或抗原抗体联合检测。
- 确证检测:对初筛阳性样本进行特异性验证,排除假阳性,明确感染状态。
二、HIV抗体确证检测的核心项目与方法
1. 蛋白印迹试验(Western Blot, WB)
- 原理:通过电泳分离HIV病毒蛋白(如gp160、gp120、p24等),转移至膜条后与患者血清中的抗体反应,观察特异性条带。
- 关键指标:
- 阳性判定标准:需出现至少两条env(gp160/gp120/gp41)和一条gag(p24/p17/p55)或pol(p66/p51/p31)条带。
- 不确定结果:仅出现非特异性条带(如仅p24),需结合核酸或随访检测。
- 优缺点:特异性高(>99%),但操作复杂、耗时较长,且对早期感染敏感性较低。
2. 免疫荧光法(IFA)
- 原理:将HIV感染的细胞固定于载玻片,与患者血清反应后,通过荧光标记的二抗检测结合抗体。
- 应用:适用于补充诊断,尤其当WB结果不确定时。
- 优势:直观性强,成本较低。
3. 重组免疫印迹法(RIBA)/ 线性免疫分析法(LIA)
- 技术特点:使用重组或合成抗原(如gp41、gp36)替代天然病毒蛋白,提高检测标准化程度。
- 适用场景:常用于区分HIV-1和HIV-2感染。
4. 核酸检测(补充应用)
- 角色:在抗体检测不确定或急性感染期(窗口期),直接检测HIV RNA或DNA可辅助诊断。
- 窗口期覆盖:可将检测窗口期缩短至感染后10-14天。
三、确证检测的流程与结果解读
- 检测流程:
- 初筛阳性样本 → 重复检测(双份复测)→ 确证试验 → 结合临床和流行病学史综合判断。
- 结果分类:
- 阳性:满足特异性条带标准,确诊HIV感染。
- 阴性:无特异性条带,排除感染(需确保窗口期已过)。
- 不确定:需在2-4周后复查,或进行核酸检测。
四、特殊情况的处理
- 早期感染(窗口期):抗体未达检测阈值时,需结合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。
- HIV-1与HIV-2的鉴别:使用特异性抗原(如gp36用于HIV-2)进行区分。
- 母婴传播评估:婴儿需在18个月后通过抗体检测或更早使用核酸检测确诊。
五、社会意义与质量控制
- 减少误诊:确证检测可避免因自身免疫病、疫苗接种等导致的假阳性误判。
- 心理支持:确证结果直接影响患者心理状态,需配合专业咨询和隐私保护。
- 实验室质控:严格遵循WHO和CDC指南,确保试剂灵敏度和操作标准化。
六、总结
- WHO《HIV检测指南》
- 中国《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》
- CDC《HIV实验室检测流程》
转成精致网页


材料实验室
热门检测
41
50
48
49
64
44
48
47
49
53
47
48
55
57
44
44
31
37
31
24
推荐检测
联系电话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