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检测项目与标准依据
-
- 检测内容:通过感官或显微镜观察霉变粒的颜色、斑点、菌丝体及结构破损情况。
- 标准依据:GB/T 5494-2019《粮油检验 粮食、油料的色泽、气味、口味鉴定》规定霉变粒的感官判定标准。
-
- 常用方法:
- 形态学鉴定:显微镜观察孢子结构(如曲霉、青霉等特征)。
- 分子生物学检测:PCR技术鉴定特定霉菌(如黄曲霉、赭曲霉)。
- 参考标准:ISO 21527(霉菌计数)、GB 4789.15-2016(真菌毒素产毒菌检测)。
- 常用方法:
-
- 核心毒素:黄曲霉毒素B1、赭曲霉毒素A、玉米赤霉烯酮等。
- 检测技术:
- 高效液相色谱法(HPLC)
- 酶联免疫吸附法(ELISA)
- 液相色谱-质谱联用(LC-MS/MS)
- 限量标准:
- 中国GB 2761-2017《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》。
- 欧盟EC 1881/2006条例。
-
- 关联性:水分>14%易引发霉变,需结合霉变粒分析。
- 方法:105℃恒重法(GB 5009.3-2016)。
-
- 检测内容:分离霉变粒与其他杂质(如虫蚀粒、破损粒),计算占比。
- 标准:GB/T 5494-2019中不完善粒分类规则。
二、检测流程
-
- 采样方法:按GB 5491-1985《粮食、油料检验 扦样、分样法》进行分层随机取样。
- 预处理:去除表面杂质,粉碎样品至均匀(毒素检测需低温研磨防降解)。
-
- 感官筛选:人工分拣变色、霉斑颗粒。
- 仪器辅助:近红外光谱(NIRS)快速筛查霉变特征。
-
- 霉菌培养:沙氏培养基(SDA)培养后计数菌落形成单位(CFU/g)。
- 毒素检测:HPLC法需经过免疫亲和柱净化提取毒素。
-
- 结果判定:对比国家标准判定是否超标(如小麦霉变粒≤2.0%)。
- 风险预警:若毒素超标,需追溯污染源头并隔离批次。
三、关键控制点与注意事项
- 采样代表性:避免局部霉变区域遗漏,确保样品覆盖整批货物。
- 检测方法选择:
- 快速筛查选用ELISA或NIRS;
- 法定仲裁需采用HPLC或LC-MS/MS。
- 交叉污染防控:实验前后对设备灭菌(紫外线、酒精擦拭)。
四、霉变粒超标的应对措施
- 分级处理:轻度过筛去霉,重度整批禁用。
- 改善储存条件:控制湿度(<65%)、温度(<15℃),加强通风。
- 添加防霉剂:合规使用丙酸、双乙酸钠等抑制霉菌生长。
五、总结
转成精致网页
上一篇:容许度、限度检测下一篇:氟吡甲禾灵&高效氟吡甲禾灵检测


材料实验室
热门检测
32
30
32
34
41
46
42
47
65
63
65
54
66
65
72
67
62
58
71
66
推荐检测
联系电话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