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霉变耳检测的核心目的
- 安全性评估:检测霉菌毒素含量,确保符合国家及国际食品安全标准。
- 品质控制:评估霉变程度,避免经济损失。
- 污染源追踪:明确霉菌种类,指导生产储存环节的改进。
二、霉变耳检测的关键项目
1. 霉菌毒素定量检测
- 黄曲霉毒素(AFB₁、AFB₂等):
- 方法:高效液相色谱法(HPLC)、液相色谱-质谱联用(LC-MS/MS)、酶联免疫吸附法(ELISA)。
- 限值:中国《GB 2761-2017》规定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₁≤20 μg/kg。
- 玉米赤霉烯酮(ZEN):
- 方法:免疫亲和柱净化结合荧光检测法、LC-MS/MS。
- 限值:欧盟(EC 1881/2006)规定未加工玉米中ZEN≤350 μg/kg。
- 呕吐毒素(DON):
- 方法:气相色谱法(GC)、ELISA快速筛查。
- 限值:中国规定谷物中DON≤1000 μg/kg。
- 赭曲霉毒素(OTA):
- 方法:HPLC荧光检测法、免疫层析试纸条法。
- 限值:欧盟规定谷物中OTA≤5 μg/kg。
2. 霉菌种类鉴定
- 传统培养法:通过选择性培养基(如PDA培养基)分离霉菌,观察菌落形态、孢子结构等。
- 分子生物学检测:
- PCR扩增ITS区或β-tubulin基因,通过测序比对数据库(如NCBI)鉴定菌种。
- 实时荧光定量PCR(qPCR)快速检测特定产毒菌(如黄曲霉、禾谷镰刀菌)。
3. 感官与理化指标检测
- 感官评价:
- 观察谷物颜色(霉斑、变色)、气味(霉味、酸败味)。
- 触感检测(结块、潮湿等)。
- 水分含量测定:
- 霉变风险与水分密切相关,需检测谷物含水量(国家标准:玉米水分≤14%)。
- 方法:烘箱干燥法、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。
4. 微生物污染水平评估
- 总霉菌计数:
- 采用平板计数法(如孟加拉红培养基),评估样品中霉菌总量。
- 要求:饲料原料中霉菌总数≤1×10⁴ CFU/g(中国《GB 13078-2017》)。
5. 真菌DNA快速检测
- 实时荧光定量PCR:
- 检测样品中真菌特异性DNA片段(如18S rRNA基因),定量评估污染程度。
- 优势:无需培养,24小时内出结果,灵敏度高。
三、检测流程与技术选择
-
- 采用四分法随机取样,避免局部污染干扰结果。
- 样品需粉碎、均质化后提取毒素或DNA。
-
- 初筛:ELISA试剂盒、免疫层析试纸条(适合现场检测)。
- 确证:LC-MS/MS、HPLC(实验室高精度检测)。
-
- 使用标准物质(如黄曲霉毒素标准品)校准仪器。
- 实验室需通过ISO/IEC 17025认证。
四、检测标准与法规依据
- 中国国家标准:GB 2761、GB 13078、GB/T 5009系列。
- 国际标准:AOAC Official Methods、欧盟EC 1881/2006。
- 判定依据:根据检测结果对照限值,判定霉变耳是否可安全使用或需销毁。
五、预防与处理建议
- 源头防控:控制仓储温湿度(温度<20℃,湿度<65%),使用防霉剂。
- 分级处理:轻度霉变可脱毒后用于饲料,重度霉变需废弃并追溯污染源。
结语
上一篇:包装材料、容器及运输包装件检测下一篇:亚硝酸盐/亚硝酸盐氮检测


材料实验室
热门检测
30
32
34
41
46
41
47
65
63
65
54
66
63
72
67
62
58
71
64
76
推荐检测
联系电话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