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检测的重要性与核心项目
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,通过人工肾脏替代功能清除体内代谢废物、调节电解质平衡。为确保透析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,相关检测项目贯穿治疗全程。这些检测不仅能够评估患者的基础生理状态,还能实时监控透析参数、预防并发症,并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。
1. 透析前基础评估与生命体征检测
治疗前需常规检测患者血压、心率、体重及体液平衡状态,计算干体重以确定超滤目标。血液生化指标(如血肌酐、尿素氮、血钾、血钙、血磷)的检测可评估毒素蓄积程度及电解质水平,指导透析液配方的选择。同时需检查血红蛋白、铁代谢指标和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,监测肾性贫血的进展。
2. 透析通路功能监测
血管通路的质量直接影响透析效率,需通过以下检测手段进行评价:(1)动静脉内瘘超声检查评估血流速度、血管壁厚度及血栓形成风险;(2)中心静脉导管造影排查狭窄或移位;(3)尿素再循环率测试量化通路再循环比例,数值超过5%提示需干预处理。
3. 透析充分性指标检测
治疗效果的量化评价依赖关键参数:(1)尿素清除指数(Kt/V)要求单次≥1.2,每周总清除量≥3.9;(2)β2微球蛋白清除率反映中分子毒素去除效率;(3)在线清除率监测(OCM)技术可实时跟踪溶质清除动态变化,指导透析时间调整。
4. 凝血功能与抗凝监测
为防止体外循环凝血风险,需定期检测活化凝血时间(ACT)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(APTT)。使用低分子肝素患者需监测抗Xa因子活性,目标值为0.5-1.0 IU/mL。治疗结束后需观察管路凝血分级(0-4级),3级以上提示需优化抗凝方案。
5.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筛查
包括C反应蛋白(CRP)、降钙素原(PCT)检测评估全身炎症状态,导管相关性感染需行血培养联合导管尖端菌落计数。近年引入的血清可溶性CD14亚型(presepsin)对脓毒症早期诊断具有更高特异性。
6. 透析液质量与生物相容性检测
严格监测透析液电解质浓度(钠135-145mmol/L、碳酸氢盐30-40mmol/L)、内毒素含量(<0.25EU/mL)及细菌培养(<100CFU/mL)。高通量透析膜需同步检测反超滤压力梯度,防范炎症因子反流风险。
7. 并发症预警指标组合检测
针对常见并发症建立专项检测:(1)心肌损伤标志物(NT-proBNP、肌钙蛋白)筛查心衰风险;(2)甲状旁腺激素(iPTH)联合骨代谢指标预防肾性骨病;(3)血浆游离轻链检测辅助诊断淀粉样变性。
通过系统化的检测体系,临床团队可构建多维度的血液透析质量监控网络。未来随着生物传感器、微流控芯片等新技术的应用,检测项目将朝着实时化、精准化方向发展,为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提供更强保障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