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类EGFR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(PCR-荧光探针法)检测概述
EGFR(表皮生长因子受体)基因突变是多种恶性肿瘤发生、发展及治疗反应的关键驱动因素,尤其在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。人类EGFR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(PCR-荧光探针法)是一种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高灵敏度检测方法,主要用于快速、精准地筛查肿瘤患者EGFR基因的热点突变,如外显子19缺失突变(Ex19del)、外显子21点突变(L858R)等。通过检测这些突变,可为临床制定靶向治疗方案(如EGFR-TKI药物的选择)提供分子诊断依据,显著提升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效果和预后。
检测项目核心内容
该试剂盒针对EGFR基因的多个关键突变位点进行检测,覆盖以下主要检测目标:
1. 外显子18-21的已知敏感突变(如G719X、S768I、L858R、L861Q);
2. 耐药相关突变(如T790M);
3. 罕见突变复合型分析。
检测灵敏度可达1%突变频率,适用于组织样本(石蜡切片、新鲜组织)和液体活检(血浆ctDNA)等多种样本类型。
检测技术原理
采用多重PCR-荧光探针法,通过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设计,实现突变型与野生型DNA的差异化扩增。探针标记不同荧光基团(如FAM/VIC),在实时PCR过程中根据荧光信号强度变化,通过熔解曲线分析和阈值循环数(Ct值)判断突变状态。该方法具有高特异性、快速检测(2-3小时完成)和防污染设计(UNG酶系统)的特点。
临床意义与质量控制
检测结果直接影响靶向治疗决策:
- EGFR敏感突变阳性患者首选一代/二代EGFR-TKI(吉非替尼、厄洛替尼等);
- T790M突变阳性患者可选用三代药物奥希替尼。
试剂盒内置内参基因(如β-actin)用于评估样本质量,并通过阳性/阴性对照保证检测体系可靠性。实验室需定期参与室间质评,确保检测结果符合CAP/CLIA标准。
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
主要适用于:
1. 初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;
2. 靶向治疗耐药后二次活检患者;
3. 无法获取组织样本的晚期患者(液体活检替代方案)。
检测前需注意:石蜡样本需满足肿瘤细胞含量≥10%;血浆样本应在采血后6小时内分离并低温保存。检测结果需结合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综合解读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