矿用漏泄通信系统及设备检测的重要性与核心内容
矿用漏泄通信系统是矿山安全生产的核心保障设施之一,主要用于井下作业人员与地面指挥中心之间的实时通信、应急调度及安全监控。由于矿山环境复杂,存在瓦斯、粉尘、高温、潮湿等恶劣条件,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。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,需定期对矿用漏泄通信系统及其关键设备(包括基台、手机、中继器、分配器、终端器等)进行专项检测,确保其符合国家《煤矿安全规程》(AQ 1048)、《矿用通信系统通用技术条件》(GB/T 3836)等标准要求。
检测项目及技术要求
矿用漏泄通信系统检测需覆盖以下核心项目:
1. 系统整体性能检测
包括通信距离测试(需满足矿井最大巷道长度)、信号覆盖强度(≥-85dBm)、抗干扰能力(在瓦斯爆炸环境模拟中保持通话清晰度)、多设备并发通信稳定性等。需使用专业仪器如频谱分析仪、网络分析仪进行量化评估。
2. 关键设备专项检测
基台(基站):检测发射功率(通常要求≤5W)、接收灵敏度(≤0.25μV)、频率容限(±1.5kHz)。需重点验证防爆外壳的IP防护等级(IP65以上)和本安电路参数。
矿用手机:除基本通话质量外,需测试紧急呼叫响应时间(≤3秒)、电池续航(连续工作≥8小时)及防爆认证(Ex ib I Mb标志)。
中继器:检测信号增益(≥30dB)、噪声系数(≤3dB)及自动增益控制性能,需在巷道拐角处进行多路径干扰测试。
分配器/终端器:验证阻抗匹配(75Ω±5%)、电压驻波比(≤1.5:1)及接头防护性能,需进行2000次插拔寿命测试。
3. 安全防护检测
包括防爆性能测试(依据GB 3836.1-2021)、外壳机械强度(冲击试验能量7J)、工作温度范围(-20℃~+60℃)及故障自诊断功能验证。需特别关注设备在甲烷浓度9.5%环境下的火花点燃风险。
检测标准与流程
检测工作需严格遵循AQ 6201-2019《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》、MT/T 1115-2011《矿用漏泄通信系统》等行业规范。标准流程包括:
- 前期准备:核查设备防爆合格证、MA标志及技术文档完整性
- 实验室测试:在模拟巷道环境中进行信号传输测试
- 现场验证:实际井下环境中的通信距离与抗干扰能力复测
- 安全评估:出具包含MTBF(平均无故障时间)的可靠性分析报告
- 报告编制:明确标注不符合项及整改建议
检测周期与注意事项
根据《煤矿安全规程》第488条要求,系统应每6个月进行1次全面检测,中继器等关键设备需每月巡检。检测机构须具备CMA认证和矿用产品检测资质,检测数据应保存至少3年。特别注意:在检测防爆性能时,必须使用经 认可的隔爆试验装置,避免二次安装导致防爆面损伤。
通过系统化检测,可有效预防因通信故障引发的安全事故。2019年山西某煤矿的实践表明,定期检测可使系统故障率降低67%,应急响应效率提升40%,充分验证了检测工作的必要性和经济价值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