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骨料、细集料与砂的检测概述
在建筑工程和混凝土制备中,细骨料(又称细集料)是粒径小于4.75mm的天然或人工颗粒材料,主要包括河砂、机制砂、山砂等。作为混凝土三大组成材料之一,砂的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、强度及耐久性。根据《建设用砂》(GB/T 14684-2022)标准要求,砂的检测需涵盖物理性能、化学指标和有害物质三大类,通过系统性检测确保材料满足不同工程等级的应用需求。
关键检测项目及技术要求
1. 颗粒级配分析
采用标准筛(0.15-4.75mm)进行筛分试验,绘制级配曲线,检测累计筛余量。要求细度模数控制在2.3-3.0之间,Ⅰ类砂需满足三个级配区要求。级配不良会导致混凝土孔隙率增大,影响抗渗性和强度。
2. 含泥量与泥块含量
通过淘洗法测定粒径<0.075mm的颗粒含量,Ⅲ类砂含泥量不得超过5.0%。泥块含量检测需经1.18mm筛水洗后烘干称重,Ⅰ类砂限值≤0.5%。黏土成分会阻碍水泥水化反应,显著降低混凝土强度。
3. 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
使用李氏比重瓶法测定表观密度(≥2500kg/m³),振实密度仪检测堆积密度(≥1400kg/m³)。密度指标直接影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,异常值可能表明骨料含杂质或风化颗粒。
4. 含水率测定
采用烘干法(105±5℃)测定含水状态,控制拌合用水量。快速检测法允许使用微波炉或红外线烘干装置,但需与标准方法进行定期校准。
5. 氯离子含量检测
硝酸银滴定法测定可溶性氯盐,Ⅰ类砂限值<0.01%。沿海地区砂源需特别关注,氯离子超标会引发钢筋锈蚀,导致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劣化。
6. 有机杂质检测
比色法试验中,若溶液颜色深于标准色,需进行混凝土强度对比验证。腐殖酸等有机物会延缓水泥凝结,造成28天强度下降超过5%即判定不合格。
7. 坚固性试验
硫酸钠溶液5次循环浸泡后,质量损失率Ⅰ类砂应≤8%。该指标反映骨料抵抗冻融和化学侵蚀的能力,北方严寒地区需从严控制。
8. 碱-集料反应检测
通过岩相法鉴定活性矿物成分,快速碱-硅酸反应试验14天膨胀率应≤0.10%。潜在碱活性物质可能导致混凝土膨胀开裂,重要结构必须采用非活性骨料。
特殊性能检测项目
针对机制砂需增加石粉含量(MB值≤1.4)和压碎值(<25%)检测,海砂必须进行贝壳含量(<3%)和淡化处理验证。再生骨料还应检测破碎面比率和微粉含量等指标。
通过上述系统性检测,可全面把控砂材料的质量特性。检测机构需配备电子天平(精度0.1g)、鼓风干燥箱、压力试验机等设备,并定期参加能力验证。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环境选择匹配的砂料等级,确保混凝土结构全寿命周期的性能稳定性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