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蠛蠓成虫形态鉴定检测项目详解
一、样本采集与预处理
- 采集方法
- 诱捕法:使用CO₂诱蚊灯或紫外灯吸引成虫,配合粘虫板捕获。
- 直接采集:在孳生地(如潮湿植被、水沟)用吸虫管或网兜收集活体或新鲜标本。
- 标本处理
- 固定:75%乙醇或乙酸乙酯熏蒸固定,避免肢体损坏。
- 透明化:10%氢氧化钾(KOH)浸泡12-24小时,溶解软组织以清晰观察结构。
- 封片:使用加拿大树胶或Hoyer’s液制作玻片标本,重点观察翅、足、触角等细微结构。
二、形态鉴定核心检测项目
-
- 体长测定:成虫体长0.8–1.5 mm,雌虫略大于雄虫。
- 体色观察:活体呈灰褐色,固定后体色加深,胸背部具暗色斑纹。
-
- 复眼:无毛,两眼间距较宽,雄虫复眼上部小眼面较大。
- 触角(关键鉴别点)
- 节数:15节,雌虫各节短粗,雄虫末节延长呈球杆状。
- 感觉器分布:雄虫第9–13节具环形感觉窝。
- 口器:刺吸式,雌虫上颚发达具锯齿,适于吸血;雄虫口器退化。
-
- 翅脉与翅斑(核心鉴别特征)
- 翅形:翅长约1 mm,翅面密布微毛。
- 翅脉模式:径脉(R)分2支(R₁与R₂+3),中脉(M)分叉位置接近翅基部。
- 翅斑:部分个体翅基具模糊暗斑,需与近缘种(如F. sauteri)对比。
- 平衡棒:末端球状,乳白色,表面光滑。
- 翅脉与翅斑(核心鉴别特征)
-
- 跗节比例:后足第1跗节长度与胫节之比为1:1.2–1.5。
- 爪与爪间突:雌虫爪对称,爪间突发达呈垫状;雄虫爪不对称,内侧爪弯曲。
-
- 雌虫尾须:末节钝圆,受精囊1对,球形且具刻纹。
- 雄虫外生殖器(种级鉴定关键)
- 抱握器:第9腹节特化,阳茎中叶形态、侧臂弯曲度需高倍镜观察。
- 阳基侧突:末端分叉或钩状,种间差异显著。
三、鉴别要点与易混淆种对比
- 与近缘种区分
- Forcipomyia sauteri:翅脉M分叉位置更靠近翅中部,雄虫触角末节无球杆状膨大。
- Culicoides spp.(库蠓属):翅面具明显明暗斑块,触角15节但雌虫末节无特化。
- 性别判定
- 雌虫触角短、口器发达;雄虫触角末节延长且外生殖器复杂。
四、质量控制与注意事项
- 显微观察条件
- 使用体视显微镜(40–100×)及复合显微镜(400×)观察细节。
- 油镜下核对翅脉分叉点、感觉器分布等微结构。
- 常见误差规避
- 避免标本脱水过度导致肢体蜷缩,影响测量准确性。
- 染色过深可能掩盖翅脉纹理,需调节光源对比度。
五、补充检测技术
- 分子鉴定:COI基因条形码扩增,比对GenBank数据库。
- 几何形态计量学:通过翅脉地标点分析量化种间差异。


材料实验室
热门检测
50
68
49
50
41
51
48
49
64
44
48
47
49
55
47
48
55
59
46
46
推荐检测
联系电话
400-635-05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