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蛋白测定试剂盒(双缩脲法)检测项目解析
总蛋白测定是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基础项目之一,主要用于评估机体蛋白质代谢状态及疾病诊断。双缩脲法作为经典的总蛋白检测方法,因其操作简便、成本低廉、重复性好等优势,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和实验室。该试剂盒通过双缩脲与蛋白质肽键的特异性反应,在碱性环境中与铜离子形成紫色络合物,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浓度呈正相关,最终通过分光光度法实现定量分析。适用于血清、血浆、脑脊液等样本中总蛋白含量的检测,在肝脏疾病、肾脏疾病、营养状态评估及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的诊疗中具有重要价值。
一、检测原理与反应体系
双缩脲法基于蛋白质分子中肽键(-CONH-)与碱性溶液中的铜离子特异性结合的原理。在试剂体系中,氢氧化钠提供碱性环境,酒石酸钾钠维持反应稳定性,硫酸铜作为铜离子来源。当蛋白浓度在10-120g/L范围内时,生成的紫色络合物在540-560nm波长处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,检测灵敏度可达0.5g/L。
二、核心检测项目组成
1. 标准品系列:包含已知浓度的蛋白质标准溶液,用于建立标准曲线;
2. 显色试剂:由氢氧化钠、硫酸铜和酒石酸钾钠按特定比例配制;
3. 质控品:高、中、低三个浓度的质控血清;
4. 样本处理液:用于特殊样本(如脂血、溶血样本)的前处理;
5. 反应终止液(部分试剂盒配备)。
三、关键检测步骤与质量控制
检测流程包括样本预处理、标准曲线制备、显色反应和吸光度测定四部分。操作时需注意:
- 样本需离心去除颗粒物,溶血样本需特殊标注
- 反应温度严格控制在25±1℃,显色时间精确至10分钟
- 每次检测需同步测定质控品,允许变异系数应<5%
- 标准曲线R²值需≥0.995方为有效
四、临床意义与干扰因素
检测结果异常可见于:
- 升高(>85g/L):脱水、多发性骨髓瘤、慢性炎症
- 降低(<60g/L):肝硬化、肾病综合征、严重营养不良
需注意胆红素>342μmol/L、甘油三酯>10mmol/L、血红蛋白>5g/L可能引起正干扰,需进行样本稀释后复测。
五、方法学比较与改进方向
相较于凯氏定氮法和BCA法,双缩脲法具有检测速度快(15分钟完成)、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,但对低浓度蛋白(<5g/L)敏感性不足。新型改良试剂盒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增强显色稳定性,检测线性范围可扩展至150g/L,精密度提升至CV<2%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