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是生命之源,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。随着工业化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,水体中污染物种类复杂、来源广泛,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。水(含大气降水)和废水检测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环节,通过科学分析水体的物理、化学及生物指标,能够准确评估水质状况,为水资源管理、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。无论是饮用水安全、工业废水排放监管,还是大气降水酸度监测,规范的检测流程和全面的项目覆盖都是保障水环境安全的关键。
一、常规水质检测项目
常规检测项目是水质评价的基础,涵盖物理、化学和生物三大类指标:物理指标包括色度、浊度、温度、电导率等,直接影响水体感官性状;化学指标如pH值、溶解氧(DO)、化学需氧量(COD)、生化需氧量(BOD)、总氮(TN)、总磷(TP)等,反映水体的氧化还原能力及富营养化风险;生物指标则通过浮游生物、底栖动物等生物群落结构分析,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。
二、重金属污染物检测
工业废水、矿山排水等易导致汞(Hg)、铅(Pb)、镉(Cd)、砷(As)等重金属超标。这类污染物具有生物累积性和毒性,需采用原子吸收光谱(AAS)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(ICP-MS)等高精度仪器检测。我国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》(GB 3838-2002)明确规定了24项重金属限值,其中镉、六价铬等被列为一类致癌物。
三、有机污染物专项检测
挥发性有机物(VOCs)、多环芳烃(PAHs)、农药残留、石油类化合物等是废水检测的重点。例如,焦化废水中的苯并[a]芘具有强致癌性,需通过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(GC-MS)精准分析。近年来,环境激素类物质(如双酚A、邻苯二甲酸酯)和药物残留的检测需求也在快速增加,这对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提出更高要求。
四、微生物及病原体检测
生活污水、医疗废水中可能含有大肠菌群、粪大肠菌群、沙门氏菌等致病微生物。根据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 5749-2022),每100mL水样中总大肠菌群不得检出。分子生物学技术(如PCR)的普及,显著提升了诺如病毒、隐孢子虫等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效率,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尤为重要。
五、大气降水特征污染物监测
酸雨问题是大气降水检测的核心,pH值、电导率、硫酸根(SO₄²⁻)、硝酸根(NO₃⁻)等指标的监测可追溯硫氧化物、氮氧化物的人为排放源。此外,重金属沉降(如铅、锌)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(POPs)的湿沉降通量也被纳入重点监测范围,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依据。
针对不同水体类型,检测需遵循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》(第四版)及行业标准,结合自动化在线监测与实验室精密分析,构建从源头到终端的立体化监测网络。随着新型污染物不断涌现和检测技术的迭代升级,水环境检测体系将持续完善,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数据基石。

